配资平台大全 微言| 警惕“手撕鬼子”借抗日微短神剧“还魂”
“用弹弓就能伏击日军”“村民开办‘武术速成班’后全员化身武林高手,将日军打得屁滚尿流”——近来几部抗战题材微短剧中,诸如此类的“雷人”情节屡见不鲜。更有甚者,让主角仅凭一把菜刀便能在日军营地横冲直撞,如入无人之境;或是虚构“包子藏炸弹”的荒诞桥段,让普通商贩轻松端掉敌人据点;还有剧情让年幼孩童凭借弹弓精准击落日军飞机,将残酷的战争简化为一场“过家家”式的游戏。这些脱离史实的情节,不仅违背基本的战争逻辑,更让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变得轻飘飘。
近日,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,明确要求杜绝涉抗战微短剧中“我方超人化、敌方弱智化”的幼稚化叙事。抗战历史绝非任人打扮的戏说素材,然而这些作品却披着“创新”的外衣,将民族苦难娱乐化、将浴血奋战戏谑化,实则是对历史记忆的轻慢,稀释了民族苦难本该有的厚重分量。
回溯2013年,广电总局就曾针对抗战题材电视剧过度娱乐化问题开展专项整顿。时隔十余载,那些堪比“手撕鬼子”的离谱剧情却借微短剧死灰复燃。抗战题材娱乐化的歪风,究其本质,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具象表现。部分微短剧为博取流量,刻意炮制“我方开挂、敌方弱智”的荒诞桥段——比如有剧情让女战士穿着短裙高跟鞋冲锋陷阵,仅凭颜值便能迷惑一群日军;还有作品让农民用锄头“精准制导”,一击便炸毁日军装甲车。这种创作逻辑,不仅模糊了抗日战争中千万军民伤亡的惨烈代价,更在“胜利唾手可得”的虚假叙事中,消解了抗战精神厚重深沉的内核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微短剧独特的网络传播裂变效应。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,如同一股无形的推力,加速了错误认知的扩散;其碎片化的传播模式,让观众在短短几十秒内便被动接受“战争很轻松”的错误暗示,却难以触及完整的历史语境。青少年群体在“爽点”的裹挟下,极易将艺术虚构等同于历史真实——当他们看到“八路军战士徒手接住炮弹并扔回敌营”的剧情时,可能真的会误以为战争无需付出鲜血代价;这种认知偏差一旦固化,将直接动摇民族记忆的根基。历史不是任人揉捏的橡皮泥,抗战不是博眼球的“爽文剧本”,娱乐化的狂欢背后,是对千万忠魂的亵渎。
对抗这种歪风,除了有关部门的监管发力,更关键的是重建创作者的敬畏之心。抗战题材从来不是流量密码,而是承载民族记忆的精神载体,创作必须以历史真实为根基。即将上映的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,在多个场景中1:1还原历史画面,其预告片收获网友广泛点赞的现象,足以说明:从具体史实出发、用细节还原时代质感,才是此类题材创作的康庄大道。
微短剧可以短,但不能短了敬畏;剧情可以编,但不能编没了底线——历史的刻度,容不得半分戏说的误差。影视剧要真正表现抗战,既需尊重历史的本质真实,也需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,在艺术虚构与历史本质真实之间找到精准平衡。抗战题材的核心是彰显民族精神,唯有通过刻画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沉浮——比如《南京照相馆》中摄影师镜头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,才能真切展现家国情怀与人性光辉。
80年后的今天,守护这份记忆的纯度,是包括创作者在内的每一代国人的责任。无论是微短剧还是其他抗战题材影视作品配资平台大全,创作唯有以历史真实为骨、以艺术真诚为肉,才能让那段苦难而辉煌的历史,真正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养分,代代相传。流量的泡沫终会破灭,唯有扎根史实的创作,才能让抗战精神在时光长河中,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。
象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